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- 通知新闻

通知新闻

香港中文大学王宏志教授做客翻译史系列讲座

 

     2015年7月3日晚19:30   ,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人文学科讲座教授、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、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志教授应邀来到威尼斯wnsr666,在威尼斯wnsr666101   会议室举行了翻译史研究系列第三场讲座。讲座主题为“香港在哪里?——从割让香港的谈判看翻译与鸦片战争”。对外联络处处长王静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,教师以及研究生参与此次会议。  
      讲座伊始,王宏志教授列出大量史料为我们讲述了香港割让与鸦片战争的始末。英国早在鸦片战争前200   年,已蓄意侵占中国领土。19   世纪初,他们经过深入调查研究,肯定香港是“世界上无与伦比的良港”,积极谋求占领。鸦片战争中,义律交互使用外交讹诈与武力威胁,于1841   年1   月26   日将香港岛强行占领。1842   年8   月29   日,中英签订《江宁条约》,清朝廷在英国的武力威胁下,被迫同意割让香港岛给英国。长久以来,在中国不论是被称为“舌人”、“象胥”还是“通事”,译者的工作本来就是与小国蛮夷打交道,在贯以大国自居者看来,与外夷沟通之人实在没有值得尊重的理由。在统治者心里,几乎所有译者都有可能是叛逆者,尤其是政治上的叛逆者,勾结外夷、通番卖国。在18   、19   世纪清廷不少的文书里,译者被他们称之为“通事”,它几乎就是“汉奸”的同义词。  
      王教授借此事件展示“通事”作为一文化现象是如何在近代中英交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,从而显示翻译在两国交往中的特殊位置。在重述这个事件所引发的思考中,王教授为我们展示了众多历史资料,从其中可以看到“通事”一职的重要性:“今北方谓之通事,南蕃海舶谓之唐帕,西方蛮徭谓之蒲义,皆译之名也。”  
      王教授的讲座持续了近一个半小时,之后王静教授做了精彩的点评。通过“香港割让”事件,我们也许可以反过来思考中国与西方列强交往中,中国一方与通事、外国人与本地人等等这些关系引发的现象该如何去理解。王教授的回应进一步深化了讲座主题,打开了新的思考空间。随后同学们就通事一职的自反特征该如何理解、通事的身份认同等等问题展开了讨论,此次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了。  
 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

 

Baidu
sogou
Baidu
sogo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