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7月5日晚19:30,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、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研究员、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研究员、日本关西大学客座研究员邹振环教授应邀来到威尼斯wnsr666,在威尼斯wnsr666101会议室进行了一场题为“明人的海洋意识——基于郑和下西洋及明代地理文献的例证”的讲座。本次讲座由周启强教授主持,全体研一翻译专业学生以及部分本科翻译专业师生参与了此次讲座。
邹教授在开场时说道,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航海传统的民族,有确凿的材料证明,早在春秋战国时代,中国人就有了非常发达的近海航行技术。邹教授列出史料称,宋代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,于是国际贸易线从陆路转向海路,一方面是东南沿海的商人自发努力向南洋发展,另一方面是阿拉伯商人运用航海技术的东来。接着邹教授谈到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重大转折,开始于15、16世纪之际形成的大航海时代。每个时代政府措施的出台,都有其知识的基础。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是基于其海外知识和海洋知识的准备。成图于明洪武二十二年(1389)的《大明混一图》是明初海外知识的重要基础。尽管该图中的海外知识还是模糊和不精确的,但却是明代统治者制订海洋政策的重要依据。
作为大航海时代的前奏,郑和下西洋使明人逐渐认识到海路的重要性。海路有利于将东西方相互隔离的地区,联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。治理好国内固然重要,但不能忽略海洋交通事业,东西航路是否通畅,不仅有关明朝的“建邦大业”,也关系到沿海周边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兴衰。郑和下西洋所打通的太平洋和印度洋航路,为明末以后数以千计的西方传教士的直接来华做了交通上的准备,传教士所带来的海外世界的新内容,也为明人重新理解世界、认识海洋奠定了基础。文明舞台限于亚欧大陆的格局归于终结,东西方开始进入了一个互相认识的全新时期,文明冲突与交融渗透到了全球的各个空间。
最后,此次讲座在同学们与邹教授的热情讨论中圆满结束。
(邹振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,著有《晚明汉文西学经典:编译、诠释、流传与影响》《〈支那航海家郑和传〉:近代中国研究郑和第一篇》《〈西洋记〉的刊刻与明清海防危机中的“郑和记忆”》《晚清航海探险史研究中的郑和》等论著多种。)